新書推薦:

《
全生命周期动作发展 第7版
》
售價:NT$
1265.0

《
广西常用动物类中药
》
售價:NT$
500.0

《
清末民初的“问题”与“主义”
》
售價:NT$
485.0

《
新中式服装设计、制板与裁剪
》
售價:NT$
449.0

《
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
》
售價:NT$
1010.0

《
十九日极夜.完结篇
》
售價:NT$
281.0

《
明宫彤史:明代宫廷女性(一部好看又严谨的明代宫闱秘史)
》
售價:NT$
500.0

《
囚笼之家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一部献给当代人的清醒之书。一部反资本主义的行动宣言。写给迷失在“成功”路上的一代人。推特17万网友推荐书单前10名。你是否也感觉,自己正生活在“错误的人生”里?当下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人生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成功有路可循”,他的故事会让你改观。如果默认的人生脚本不是为你而写,你敢撕掉它吗? 在人人“争先”的世界里,这本书教你如何“活出自我”。人生还有比工作和满足社会期待更重要的事成功不是一路狂奔,而是找到让你感觉“活着”的节奏。这本书不鼓动你“裸辞”,而是邀请你聆听内心的呼唤。停止“内卷”,从找到那条只属于你的“无路之路”开始。商业类罕见传奇,创下美国自费出版销售纪录婉拒五大出版商“六位数美金”出价,自费出版意外爆红!美国Amazon商业类畅销书,数千读者4.5星诚挚推荐。从口耳相传到售出多国版权,持续引发全球读者共鸣。
|
內容簡介: |
作者保罗·米勒德从小镇青年到世界最负盛名的咨询公司,名校MBA文凭,年薪20万美元,是无数人眼中的“人生赢家”。然而,当他站上世俗定义的成功之巅,却发现自己并未获得真正的幸福,反而愈发感到迷失。于是,他做了一个大多数人不敢做的决定:毅然辞职,重新审视内心,追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活?究竟什么才配得上我们仅此一次的生命?”
作者保罗·米勒德以真挚灼热的个人成长故事开篇,将亲身蜕变、深度洞见与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融入到对当代工作与生活的独特思考中,对被资本裹挟下的现代工作与生活发起颠覆性的挑战,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职业生涯和生活的目标与动机,应抛弃当下资本主义时代对工作的狭隘定义,重塑勇气,唤醒我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重构工作和生活的新故事。
从遵循“默认路径”的精英,到纵身跃入不确定性的探索者,保罗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职业越狱”,堪称反资本主义的先锋战士。他最终在无路之路上再次取得成功,重建了财富和自由,找回了“活着”的意义。
在这趟直抵灵魂的探索之旅中,作者淬炼出一套突破性的生存哲学,为困于内卷漩涡的人们打破思维桎梏,重构工作与生活的新故事。这不仅是一部个人觉醒的震撼记录,更是一部写给当代人的清醒之书,一部反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是所有职场倦怠者、转型彷徨者、副业探索者的破局行动指南。无论你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还是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感到窒息与迷失,本书将给予你一份宝贵的“许可”:许可我们去质疑,去停下来思考,去勇敢地迈出探索的第一步。本书也将带给你一些慰藉,一份勇气,和一种“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活”的豁然开朗。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美) 保罗·米勒德
独立作家、自由工作者、创业导师、数字内容创作者。
保罗·米勒德是一位专注于现代工作哲学与个人成长的独立作家和思想实践者。保罗一度是大家眼中的人生赢家,曾在麦肯锡担任咨询顾问,亲历商业世界的“精英赛道”,他却最终选择放弃这条传统道路,转而追寻一条无既定方向的“无路之路”,探索更自由、更具创造力的生活方式。他对人与工作的关系有着独到的洞见,希望更多人能够过上丰足的生活。
如今,他定居中国台湾,通过写作、创业指导及数字内容创作,帮助人们重新思考职业与人生的可能性。他的作品融合个人实践、心理学研究与社会观察,尤其关注“工作与人的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幸福与成长”。《无路之路》一经出版,便赢得读者的喜爱,高居X平台(原推特)17万网友推荐书单前10名。
译者简介:薛梅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应用语言学硕士,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译著:《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曾担任国际会议口译,主持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多项校级教改项目及高教项目,发表核心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参编多部教学用书。
|
目錄:
|
中文版序:我们的时代,我的路
第一部 默认路径
1 序章
2 领先之道
3 工作、工作、工作
4 觉醒
5 突破束缚
6 万事开头难
第二部 无路之路
7 无路之路的智慧
8 重新定义成功
9 人生真正的“工作”
10 长远布局的人生游戏
致谢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文版序: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路
作为编辑,我们有幸每天与文字和思想相遇。在浩如烟海的书稿中,我们时常会问自己:当下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迷茫的年轻人们,最需要一本什么样的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默认路径”牢牢定义的时代。从激烈竞争的升学之路,到“考公”之路、挤进“大厂”的艰辛之路,再到关于买房、成家、立业……不敢停歇,生怕被时代抛下。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条看似光明的路上,感受到了深深的倦怠与困惑。夜深人静时,都会不禁自问: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保罗·米勒德的《无路之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初看作者的履历,你可能会以为这又是一个“成功学”故事:麻省理工学院的MBA,麦肯锡的明星顾问。他曾是“默认之路”上最出色的“跨栏高手”,完美地完成了通向“成功”的每一个目标。但这本书的珍贵之处,恰恰在于作者对这条精英之路的深刻反思与勇敢“背叛”。他以一种惊人的坦诚,剖析了自己在这条“正确”之路上如何一步步走向内心的枯竭,如何感觉自己生活在“错误的人生”里。
他的故事不是一个遥远的传奇,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他的挣扎,验证了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疑虑:外界定义的成功,未必能带来内在的圆满。
于是,他逃离了那条“正确”之路,选择了一条“无路之路”。
这条路,是一种拥抱不确定性的生活哲学,一种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索和创造的生命状态。它邀请我们把人生的目标,从追求超越他人的“领先”,转变为关注内在成长的“活出自我”。
在引进这本书的过程中,最打动我们的,是他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叛逆精神和勇气”。作者并没有给读者提供一张新的路径图,因为他深知,每个人的“无路之路”是独一无二的,宽度或许只够自己一人通过。他所做的,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工具箱”:如何鼓起“暂停”的勇气,以局外人的眼光梳理未来;如何用“恐惧设定”来量化生涯风险;如何通过“迷你退休”来低成本地试验另一种生活,如何重新定义与金钱的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足够”;如何以复合生存模式来构建反脆弱收入体系……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和思考框架,去理解我们所处的困境。它让我们看到,个人的迷茫与焦虑,并非孤立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时代症候。它给予我们一种心理上的“许可”——许可我们去质疑,去停下来思考,去勇敢地迈出探索的第一步。
我们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回应了当下中国社会对“内卷”的普遍焦虑,以及对更多元、更具人性化的生活模式的深切渴望。
希望这本书能陪伴你走过一段迷雾笼罩的路。愿它带给你一些慰藉、一份勇气,和一种“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活”的豁然开朗。
你的路,终将由你亲自走出来。
我撰写此书,并非为了提供一套遵循“无路之路”的操作指南,而是为了激发你更宏大的梦想,为你的决策提供更加细致的思考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型,帮助你拥抱“无路之路”的精神。
阅读完这本书,你不会局限于当前的道路,将它视为唯一。我期望你能够抵达一个境界,在那里,你意识到自己拥有超乎想象的自由,每天都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人人得以构筑繁荣生活的时代,许多人面对如此可能性却选择婉拒,因为它伴随着不安、未知,以及失败风险的加剧。我分享自己的故事,意在向你们证明,即便在这条“无路之路”上,你可能会历经这些磨难,但这段旅程终究是值得的。
而且,这或许正是我们唯一明智的选择了。
我们编织着指引自己生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将不断演化。诸多因素之下,我们许多现存的文化脚本与故事历经数代已逐渐僵化,不再如往昔那般可靠地指引我们。这使得世界各地众多的人对于他们与工作的关系感到迷茫与挫败。
在我辞去工作的第一年,我对世界的所有认知如同幻影般消解了,仿佛一直以来的一切都是明显的假象。这令人难以承受,但我得到了朋友斯蒂芬·沃利(Stephen Warley)和尼塔·鲍姆(Nita Baum)的大力支持,他们已经在自己的“无路之路”上探索多年。我经常向他们发问:“我经历的这般困境,难道世人都视而不见,还是我疯了?”我逐渐领悟到,答案或许两者兼而有之。要逆流而上,违背大多数人的想法,你多少得有点疯狂。然而,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正如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说,这些“生活方式的实验”,对于推动文化前行至关重要。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全球很多人被迫远程工作。突然间,我多年来一直在写作的主题,直击大家的痛点。坐在家里,被打乱了日常节奏,人们向我坦言,他们震惊地发现,自己的身份认同都与工作紧密相连,却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他们想找到一种新的前进之路。
这本书就是我对新征途的构想。
现在,一切都掌握在你手中。为了帮助你踏上这段旅程,我整理了十件注意事项。这既是对本书内容的总结,也是你拥抱“无路之路”精神的宣言。
第一,质疑“默认路径”。多年来,我固守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故事。我假设只有一种方式来构建我的生活,那就是围绕全职工作。我努力表现得像一个“好人”,但最终,我发现,自己对生活的走向感到不快乐。我偶然走上了一条“无路之路”,慢慢地意识到,我心中那个刻板的“默认路径”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而已。
第二,反思。当我开始反思真正的自我时,我得以围绕我所珍视的事物构建生活。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按部就班的,好像自动驾驶一样,但我们可以通过哪怕是最简单的反思练习,来打破这种模式。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反思练习,比如,在每日提醒功能程序上设置四个优先关注的事项,还有,重新审视我在研究生院时所追求的领导力准则。这些反思练习,帮助我看到,我内心渴望追求的与我生活现状之间的差距,比我想象的要大,而我本应与世界进行更广泛的“对话”。
第三,认识自我,发现个人的特长。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忽略了自己对他人的影响。要做这样的探索,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就是,向几位亲近的朋友发信息,询问他们:“在你看来,我在哪些方面展现出了最好的自己?”他们的回答可能会让你感到惊喜,甚至是愉悦。每个人都有关于自己的故事,认为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但通常来说,他人对于我们的闪光之处看得更准确。
第四,按下暂停键,断开与工作的联系。为了改善与工作的关系,我认为,断开与工作的联系是必要的。而且,仅仅一个或两个星期的典型假期是不够的。我相信,需要远离工作至少一个月,才能达到最低有效的时间。虽然,这可能看起来不可思议,或令人恐惧,但这种干预措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并且能够增强你对未来的信心。如果一个月的时间让你感到畏惧,我建议,在工作周内随意安排一个周二下午或其他任意一天。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在做什么,然后去闲逛。可以去散步、骑自行车,或者坐在河边。留意内心涌现的感受,看看它们向你诉说了什么。
第五,去交朋友。勇敢走出你现有的圈子,去接触那些选择了有趣道路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开始的,是什么激励着他们,他们是如何思考自己人生的航向的。大多数人比我们预期的要热情得多,他们热衷于分享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要拥抱“无路之路”,你需要朋友,即使最初只有一个朋友,也足以支持你走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设计你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你可以逐渐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支持网络,让你能够更自然地与他人联系并共同前行。这种建立合作关系和友谊的过程,是追求“无路之路”过程中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第六,去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记住,你是有创造力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愿望,希望以积极的方式将自己的能量传递出去。只是,在“默认路径”的传统规训下,人们认为,开创新事物是需要获得许可的。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不再成立。找到创新的方式,可以是举办晚宴,组织志愿者活动,写博客文章,写日记,绘画,或者为朋友举办烹饪课。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尽快找到释放自己的创造力的途径,勇敢地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世界。这样,你就能更快地找到一生中想要持续从事的活动。
第七,慷慨给予。慷慨不仅关乎金钱的多寡,还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技能。慷慨是一种面对世界的姿态,帮助你领悟何为“足够”,认识自己内心隐藏的关于金钱的固有观念,打破将金钱视为安全感唯一来源的信念,自信地探索不依赖金钱的安全感。你不必全然拥抱 “赠予经济”,只须留心并在机会来临时主动提出分享或赠予。若你尚无头绪,我倒有个简易之策:将此书赠予那些可能会欣赏它的人。而终究,慷慨给予乃是“无路之路”上的超凡能力,能让你超越孤立感,与周围的人建立更深的联结。
第八,实验。“默认路径”并没有为尝试构建不同生活方式留下太多空间。在“无路之路”上,你可以尝试新的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延长休息时间,旅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测试你的金钱观念,拥抱独特的固定目标,以及,创造你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物。重要的是要记住,目标并不是变得富有,而是始终找出接下来该做什么。
第九,投入。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逃避工作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我起初也有这种想法,后来我意识到,这种想法的根源在于,只是将工作视为在职位中所做的事情。其实,我真正想要的是,有机会感到自己有用武之地,有机会挑战自我,不断成长。这就是为什么我坚信“人生中真正的工作”是:寻找你想要投入其中,并让你的生活充满意义的事情。一旦找到,你就可以投入时间,创造环境,让这些事情得以实现。
第十,要有耐心。在一封著名的致友人休谟(Hume)的信件中,亨特·S.汤普森(Hunter S. Thompson)强调,寻找生活的正确道路是重要的,即使这需要多次尝试。他告诉休谟,如果尝试了八条不同的道路都失败了,就必须继续寻找:“你必须找到第九条道路。”拥抱“无路之路”可能是一段缓慢而令人沮丧的旅程,每个人的速度都不同。我花了好几年时间才鼓起勇气辞去工作,接着又花了更多的时间,找到一种综合了工作、人际关系以及在世界中自我定位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感到自己走的是命中注定要走的道路。不要急于求成。记住:只要创造空间让好事发生,没有好事会溜走。最后要做的事情就只剩下:去勇敢追寻,去体验那可能发生的一切,正如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所说,看看你那“野性而珍贵的一生”会发生什么。
我希望你能够勇敢前行,寻找自己的道路,因为我总是邀请更多的朋友跟我一起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