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丁帆书评集

書城自編碼: 412220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丁帆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2579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把执行做到极致破解管理难题引爆团队执行力
《 把执行做到极致破解管理难题引爆团队执行力 》

售價:NT$ 194.0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学衡社会史丛书)
《 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学衡社会史丛书) 》

售價:NT$ 653.0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原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五大维度再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场景,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中国知识传播等) 》

售價:NT$ 653.0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大横断 寻找川滇藏 第2版 》

售價:NT$ 1214.0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戏语 图解中国戏曲 》

售價:NT$ 653.0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宋朝往事系列20册 》

售價:NT$ 7956.0
通用动力F-16“战隼”战斗机
《 通用动力F-16“战隼”战斗机 》

售價:NT$ 949.0
日本国志(上下册)
《 日本国志(上下册) 》

售價:NT$ 857.0

編輯推薦:
1.从人性、历史、美学三重维度重读经典,探寻名著与当代社会的深层对话。
《牛虻》的革命与人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理想与现实、《瓦尔登湖》的孤独与自由。经典常读常新,时间流变中,人性与人道精神是衡量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尺。
2.追寻思想巨匠的精神轨迹——他们的坚守、挫败与自省,为当代读者留下一份重要的精神指引。
从别林斯基的“人性的人格”到赫尔岑的自由理想,从“革命海燕”高尔基的时代影响到伯林的思想谱系。丁帆认为,人性、内在的良知与是非感是任何时代作家的立身之本,应超越阶级、国家与民族成为持久信念。
3.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代人的精神证词。
本书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丁帆作为学者与思想者探索历程的注脚。透过这些文字,读者将触摸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阅读记忆:在文学中寻求启蒙,在经典中安放困惑,蕞终完成从“被塑造者”到“自觉批判者”的蜕变。
4.重申知识分子的志业与担当。
当消费主义侵蚀严肃思考,消解批判精神,丁帆在本书中重申知识分子的使命:做不合时宜的“文化守夜人”。书中对赛义德、约翰·凯里等学者思想的剖析,不仅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复杂关系,更指向一种可能——在黑暗
內容簡介:
《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分为“重读经典”、“今天,我们怎样阅读”、“知识分子的幽灵”、“文学与革命”四辑。书中,丁帆先生甄选世界文学经典,纵论知识分子的观念、主张与人生行状,检视其文化实践及与社会的互动。
《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瓦尔登湖》,他的阅读历程不仅是个人成长史,也是一代知识分子对时代与文化的深刻反思;别林斯基、赫尔岑、高尔基、伯林,他也通过对思想巨匠的解读,展现他们在求索与坚守、挫败与挣扎、迷失与省思中的精神轨迹,追寻历史成因与现实影响。
心怀志业者,会在暗夜与光明的交织中确立自己的精神坐标:坚守独立性,履行文化批判的职责,为弱者发声,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良知所在。
關於作者:
丁帆,1952年生于苏州,当代著名学者。
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第五、六届评审委员,国家社科项目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
目錄
辑一 重读经典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
怎样确定历史的和美学的坐标——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瓦尔登湖旋舞曲
梭罗: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
辑二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突破文化沟通的屏障——读《我的海米尔》
读《冠军早餐》和《囚鸟》
基督的再生和永恒——读《基督的最后诱惑》
“人性因素是杰作所不可或缺的”——肯尼斯·克拉克《何为杰作》的当代性阐释
现实世界中作家的历史倒影——《文学法兰西:一种文化的诞生》读札
新世纪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表现“风景”——读《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
辑三 知识分子的幽灵
思想误植的背后——读《赛义德笔下的知识分子》
怎样看待知识分子与僭主政治——读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消逝的知识分子就消逝在大学里?——《最后的知识分子》读札
文学艺术的暴力与现代乌托邦的反思(上)——以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为案例
文学艺术的暴力与现代乌托邦的反思(下)——以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为案例
辑四 文学与革命
歌者因何而歌:赫尔岑的自由观——读伯林《俄国思想家》之一
“理性万岁,但愿黑暗消灭”:别林斯基的批评——读伯林《俄国思想家》之二
“白银时代”文学的最后回望者(一)——解读伯林《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并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
“白银时代”文学的最后回望者(二)——解读伯林《苏联的心灵:共产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并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
高尔基告诉作家:“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十月革命”前后的高尔基
高尔基又告诉作家:“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1928年以后的高尔基
以革命的名义去完善人性的理想——汉娜·阿伦特《论革命》
后记
內容試閱
如今,当我再次重读《牛虻》的时候,就会被其中所阐释的人性内涵所感动,也就是说,我对这部作品的主题阐释进一步升华了,这不仅是小说本身在书写过程中,有意识或是无意识传递出来的思想,也是我在“误读”中发现的新的主题阐释—贯穿小说始终的人性描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让我对长篇小说“三元素”(亦是红黄蓝“三原色”)次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即以往我是以“历史的、审美的和人性的”为顺序排列的,而2020年以来的世界性大瘟疫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我对长篇小说审美三元素的次序排列,我将“人性的”红色元素置于第一位了。因为污秽与血的悲剧,是每一个大变局时代折射出人性的最不可或缺的元素,长篇小说的历史背景事件,往往就是通过红色的血来书写的,它是最能够体现描写对象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思想内涵的元素。从这个角度来重读《牛虻》,我们可能看到的是更有深度的主题思想的表达。
毋庸置疑,在这部“革命加恋爱”蓝色基调的作品中,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革命者的英雄主义的“典型性格”当中,艰苦卓绝的苦难磨炼,使他成为年轻人的榜样,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他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应合了当年许许多多向往自由的青年人的崇高理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对小说《牛虻》的最好阐释,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也是沿着这条路径走下来的,只不过其信仰是建立在共产主义基础上的。
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正如小说中引用莎士比亚的那句台词一样:“假如我必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牛虻对琼玛那种近于病态的炽烈爱情,你就会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是建立在“革命加恋爱”的双重悖论中的道理。这正是其他“革命加恋爱”小说中,人物总是以“平面人物”出现,而鲜有“圆形人物”的真正原因。唯有“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塑造,才使得小说进入具有“复调”意味的叙述历程。
其实,反观牛虻对爱情的忠贞,其刻骨铭心、始终不渝的坚定,也是一曲感天动地的颂歌,这朵圣洁的玫瑰,不,应该是一朵从苦难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美丽的罂粟花,一直延续到他走上刑场,都始终没有凋谢。也许,有许许多多的读者在小说的“尾声”中读到牛虻,不,是亚瑟,给琼玛最后的遗书时,都会热泪盈眶。开头一句“亲爱的琼”,到诉说他对琼玛一生的爱欲,揭开了其独特甚至病态爱情表达方式的谜底,再到最后一句“话已说完。别了,亲爱的”,这种爱情的表白,虽然在那个革命年代里,被打上了“黄色”的标记,但其实还是被许多青年偷偷地接受了。所以,牛虻式的爱情,绝不仅仅属于那个革命时代里的谢惠敏和宋宝琦,还属于许多把这种爱情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革命青年。“革命加恋爱”的双重悖论,像幽灵那样盘桓在许多读者的心间,虽然是模糊不清的“无意后注意”,却也是难以抹杀的事实,正如牛虻在和玛梯尼讨论爱情和革命问题时说的那样:“你还记得德国的一个传说吗?说一个男人看到一个跟他一模一样的幽灵,自己就死了。记得吗?那个幽灵深更半夜出现在他面前,是一个孤寂的地方,那幽灵悲痛欲绝,使劲地搓着自己的手。”这个充满着悖论的幽灵,其实正是人性在“革命加爱情”十字路口彷徨的写照,在为革命而死和为爱情而生之间,牛虻选择的是前者,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我万分犹豫。自由的信仰,与最真挚崇高的爱情,孰轻孰重,是每一个读者价值观的自由选择,这正是此书的看点所在。两种人性价值的冲突,连作者伏尼契都无法抉择。
这封给恋人的遗书,甚至连署名都没有写,最后留给琼玛的是一首短诗:
无论我活着,
或者是死亡,
我永远都是,
快乐的牛虻。
这是他和琼玛小时候背诵的诗歌,显然,此处的签名是多余的,唯有这首诗,才能见证牛虻灵魂深处对琼玛无与伦比的爱情,每次看到这里,我已经是看不清书中的字迹了。爱情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人性元素,没有爱情的生活,就是一个无盐的世界。这虽然是一个人性的常识问题,但是,在某种时空中,却被严重地扭曲了,以致将爱情的蓝调变成了黄色的性欲,这种误判,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然,对于“三原色”中的黄色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也并非是简单的否定就可以阐释的人性与美学问题。
围绕着《牛虻》的主要线索是什么的问题,我也是经历过几个认知阶段的: 从一开始的爱情的单线主题,到“革命加恋爱”的双线结构,再到革命与宗教冲突中人性大搏战的终极主题表达。当我将《牛虻》中父与子的人性冲突,放在一个更高层面的哲学悖论问题上来进行深度的剖析时,发现这部小说真正的主线是牛虻与蒙泰尼里之间宗教和人性的格斗,两个主人公,一个成为革命的牺牲品,另一个成为宗教的殉葬品。谁是胜利者呢?是无解的。
不仅仅爱情具有崇高之美,灵与肉在这里升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人性中的亲情冲突,往往也是小说的焦点。所以,在第三时间段阅读《牛虻》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小说的主要矛盾是围绕父子展开的,这一条线索一直被爱情的纠葛叙述所冲淡和遮蔽着,被牛虻艰苦卓绝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所湮没。前年,当我为《当代》杂志开设“乡村风景”系列散文专栏,再次阅读这部作品时,猛然醒悟: 打破宗教信仰的禁忌,打碎供奉在神坛上的偶像,从而展开一场父与子之间的意识形态搏战,这才是那个时代青年意大利党人对争取自由的终极承诺。所以,把亚瑟和自己亲生父亲蒙泰尼里之间的矛盾冲突升格为核心叙述,使之成为小说主题的中心,而将爱情描写和英雄主义的叙述降至副中心的位置,其小说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就会超越小说表层的“革命加恋爱”普泛型叙述,从而超越时代和国别的局限,成为人类意义上的不朽史诗性作品。
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所要表达的终极思想,都是围绕着信仰的冲突而起始和终结的,人性冲突的火花燃烧成了一片信仰危机的火海,那才是这部作品永远能够在不同时代中延续下去的理由。而这恰恰是70年来被读者所忽略的。
如果说“拯救与反叛”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内涵的话,那么,拯救他人和自我救赎,salvation(拯救)就成为横亘在许多长篇小说叙事中,无法解决的一道人类命运的难题。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