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九色鹿·星槎竞帆 无远弗届:大航海时代亚洲区间贸易
》
售價:NT$
657.0

《
壹卷YeBook 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修订版)论世衡史丛书 一本讲述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宋代学术与宋代诗学之间紧密联系的专著
》
售價:NT$
418.0

《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
》
售價:NT$
454.0

《
超级大国的撕裂:美国250年政党政治史(历史学堂)
》
售價:NT$
296.0

《
征服密码 亚欧强盛的六大要素
》
售價:NT$
383.0

《
国医名师肿瘤临证传薪录
》
售價:NT$
500.0

《
大国智造:中国制造的新质生产力转型密码
》
售價:NT$
347.0

《
阿特伍德写作课(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系列)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军事地理专家宋杰教授的博士论文,修订再版 换个角度看中国史,原来战争背后藏着这些秘密;当历史遇到地理,华夏战争密码得以破解。十八张作者手绘地图,双色印制,形象展示先秦时期地形、战争形势
|
內容簡介: |
《先秦战争与政治地理格局》一书,对先秦各历史阶段经济区域、人口、民族和政治力量的分布,以及各区域的地形、水文、风俗文化状况与相互来往的交通路线进行考察,并着重探讨这些因素对作战方略形成、演变所起的制约作用,即地域差异与空间变化和军事活动之间的的密切关系。
全书分为《三代篇》、《春秋篇》和《战国篇》。本书为军事地理专家宋杰教授的博士论文(《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一书,1999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8.0),本次出版做了细致修订,并增加18幅战争形势示意图,双色印刷。本书资料详实,视角新颖,换个角度看中国史,看清战争背后藏着的秘密,破解华夏战争密码。
|
關於作者: |
宋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及历史军事地理,发表学术百余篇,著有《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战略》《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三国人物风云录》《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先秦战略地理研究》《汉代监狱制度研究》《汉代死刑制度研究》《〈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等,其中《汉代监狱制度研究》入选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目錄:
|
前言
三代篇
三代中国的经济区划、格与战略
一、东亚大陆在三代时期的地理形势
二、从地理角度来看三代建立、巩固战略活动
郑州在三代战争中的枢纽地位
一、“甘”地与夏初军事的地理背景
二、“韦”地对商汤灭夏作战方略的影响
三、“阑(管)”与武王伐纣的战略部署
四、周初洛邑的兴建与枢纽区域的西移
三代的城市经济与防御战争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防御战术
二、三代作战不据城防守的原因
春秋篇
春秋地理形势与列强的争霸战略
一、春秋时期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
地理原因
二、春秋战争之地域分析
三、从地理角度所见列强争夺中原地带的战略
四、余论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一、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二、诸侯争郑的原因
三、郑国对盟主承担的义务
四、列强为争夺、控制郑国而采取的策略、手段
五、春秋后期争郑战事的沉寂
战国篇
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
一、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疆域及其主要特征
二、从战国前期魏之用兵方向和次序分析其地缘战略
三、从地理角度分析魏国的战略失误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
一、战国中期的政局演变及其时代特点
二、公元前4 世纪中叶战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三、强国争霸战略的地理分析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
一、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
价值
二、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以前,秦在豫西通道沿线的
作战方略
战国后期秦军主攻目标的改变与进兵路线之转移
后记
插图目录
图一 夏朝初期形势示意图
图二 夏启与有扈氏甘之战示意图
图三 商汤灭夏战争示意图
图四 商朝形势示意图
图五 武王伐纣战争示意图
图六 西周王朝形势示意图
图七 春秋中后期列国形势示意图
图八 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2 年)示意图6
图九 秦晋殽之战(公元前627 年)示意图
图一○ 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 年)示意图
图一一 齐晋鞌之战(公元前589 年)示意图
图一二 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575 年)示意图
图一三 战国前期魏国攻战示意图
图一四 战国中期形势示意图
图一五 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3 年)示意图
图一六 秦楚鄢郢之战(公元前279—前278 年)示意图
图一七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 年)示意图
图一八 秦进军豫西通道和晋南豫北通道进攻六国示意图
|
內容試閱:
|
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旧城西南,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由该地西至潼关,东抵崤山,古称桃林或崤函,战国初年属魏。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强盛,于公元前329年至前314年逐步攻占了附近的曲沃、焦和陕城。函谷关就是秦在此期间建立起来,它的名称早出现于公元前318年。此后秦与六国近的战争里,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地区由于军事意义的重要,成为双方争夺的热点。诸侯联军伐秦的进军路线,主要是自荥阳、成皋西行,经巩、洛,穿过崤山后攻打函谷关,以求进入秦国腹地关中平原。例如:楚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纵)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韩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楚国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纵)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因为六国合纵攻秦多走这条道路,秦王才会对楚王威胁说:“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另一方面,秦与山东六国作战,也多次兵出函谷,穿越豫西山区来进军中原,所以纵横家有言:“六国从(纵)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众所周知,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是交战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秦与六国的军队统帅在策划、指挥战争时,也充分地考虑了山川、道路、城市、人口、资源等各种地理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从而选择了函谷关所在的豫西通道作为主要的行军路线和作战方向,笔者试对其原因做一初步探讨。
一、战国中叶的地理形势与函谷关、豫西通道的重要军事价值
从战国中叶的历史背景来看,由于黄淮海平原和泾渭平原生产、贸易的飞跃发展,形成了山东和关中两大基本经济区。山东地域宽广,自燕山以南到长江以北,东达海滨,西抵晋陕边界的黄河与崤函山区。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以及水利灌溉事业的开发,使黄河下游两岸的农耕区迅速向北、东、南三面推进,除了雁北、冀北和渤海沿岸的部分地段,华北大地到处是良田沃野,各地的盐、铁、纺织等手工业与物资交流、交通干线和城市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黄淮海平原的开发与繁荣,促使韩、赵、魏三国纷纷将都城迁出了河山环阻、土地褊狭的晋南,移到了辽阔的中原。
关中地区虽然面积要小得多,自然条件却很优越,“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秦在当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关中经济出现了的高涨,可以与山东分庭抗礼。凭借这一雄厚的物质基础,“秦据河山之固,东乡(向)以制诸侯”。山东六国迫于危亡也屡次合纵联盟,来反击秦国的兼并。这样,中国的格和军事斗争在地域上就呈现出东西对立的基本特点,由战国初期群雄的割据混战演变为山东、关中两大集团相互争雄的局面。
华北平原的经济繁荣与三晋国都的东迁,使山东六国的经济、政治重心区域转移和分布在我国地貌第三阶梯的范围之内,包括黄淮海平原、胶莱平原和江汉平原,它们和秦国的基本统治区域——关中平原之间,被海拔较高、地形复杂的一道中间地带相隔开,这便是山西高原、豫西丘陵山地和商洛山区、南阳盆地。和两大基本经济区相比,这条中间地带人口较少,物产不够丰饶,自然地形也不利于大部队的运动和展开。秦或六国发动进攻时,都想迅速通过这一地带,将其优势兵力开进对方的平原来作战,威胁和打击敌人的心腹要地。防御时为了确保己方基本经济区的安全,也都要把军队部署在中间地带与敌交界之处,尽量利用当地的复杂地形来阻挡、迟滞敌军,不让对手进入并蹂躏自己的平原区域。这一中间地带虽然纵贯南北、绵延千里,但是因为地形、水文条件的,横贯东西的陆路干线只有三条:1.晋南豫北通道。由陕晋边界的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东渡黄河,经过运城盆地,在其北部折向东南,翻越王屋山,从轵(今河南省济源市)穿过太行山麓南端与黄河北岸之间的狭长走廊,即可进入河内,来到赵都邯郸所在的冀南平原。走廊的西端为太行径,古称轵道,山险路狭;东端是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战国时属魏。道光《修武县志》称当地“西扼秦韩,北达燕赵,兵车冲会之区也”。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2.豫西通道。自咸阳渡过渭水东行,在潼关进入豫西丘陵山地,沿黄河南岸经函谷、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抵达崤山,分为南北二途,南路沿雁翎关河、永昌河谷隘路东南行,再沿洛河北岸达宜阳,东行至洛阳盆地;北路沿涧河河谷而行,经硖石、渑池、新安抵达洛阳。东过巩、成皋、荥阳的低山丘陵,便进入豫东平原。韩都新郑、魏都大梁俱在邻近。这条通道还可以由洛阳北渡孟津,过黄河经温(今河南省温县)、怀(今河南省武陟县),入河内,武王伐纣时走的就是这条路线,而他灭商后即由朝歌南下至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再穿过豫西通道回到关中。这条道路是我国先秦时代东、西方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
3.商洛、南阳通道。由咸阳沿灞水、丹水东南行,穿过秦岭、商洛山区,经蓝田、商县、丹凤,在今陕、豫、鄂交界处出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进入楚国的南阳盆地,东行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后,南下穰、邓(两地都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可达楚都郢城(今湖北省荆州市)所在的江汉平原。自宛东行夏路,出方城,又能进入华北平原的南端,即汝水、颍水流域,北上到达韩都新郑,东进便是楚国名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江汉平原后来被秦占领,楚国便迁都于陈,作为新的统治中心。
公元前330年,秦国全部收复河西失地,随即开始了东进扩张,它与六国军队的往来交战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三条通道进行的。秦为了守卫关中,凭借黄河、崤函、少习山的险要地势,在这三条通道的西端修建了临晋关、函谷关和武关,来阻拦敌军的入侵。如贾谊所言:所为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天下之制在陛下,今大诸侯多其力,因建关而备之,若秦时之备六国也。 函谷关之所以受人重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它扼守的豫西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当时秦与六国都认为经过豫西通道进攻对方是为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豫西通道的距离短。华北、江汉平原与关中平原之间距离短的是豫西通道,其路线几乎是笔直的。《通典》卷177《州郡典七》载函谷关东至洛阳640里,洛阳至荥阳270里。秦国由这条路线东进中原是一条捷径,对企图攻入关中的诸侯联军来说也是如此。韩釐王二十三年(前273年)赵、魏攻韩,秦自关中出兵相救,很快就穿过豫西通道,来到华阳(今河南省密县)。“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而晋南豫北通道和商洛、南阳通道距离要远得多,路线曲折,行军费时费力。
2.距离韩、魏的国都近。从六国的地域分布来看,燕、齐和秦没有领土相邻,无法直接交战。赵国与秦在陕北的上郡接壤,离关中平原较远。楚国以往长期与秦结盟通婚,进入战国后余内双方未发生战争,两国交界的汉中、商於等地与关中有秦岭巨防相隔,所以楚对秦亦威胁不大。与秦利害相关的是韩、魏两国,它们在晋南、豫西的土地与关中平原相邻,在秦卧榻之侧,边境持续不断,如商鞅所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范雎亦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秦面临着这两国现、直接的威胁。秦要想向东方扩张,首当其冲的就是韩、魏的领土。
另一方面,韩、魏国都所在的豫东平原位处东亚大陆的核心,军事上的地位价值很高。顿弱曾说:“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秦国若要统一海内,必须先征服或控制韩、魏在河南、山西的领土,才能进一步对齐、赵、燕等偏远用兵。秦军出函谷关,穿过豫西通道,韩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即在近旁,“从郑至梁,不过百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走这条路线东征,可以直捣韩、魏心喉,迫使其俯首就范。
此外,秦国这时实力强盛,山东各国大多不敢单独向秦主动进攻,往往是组成联军,合纵伐秦。韩、魏都城所在的豫东平原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燕、赵、齐、楚等国军队奔赴集结较为方便,此地又离豫西通道甚近,所以诸侯联军多选择这条路线伐秦,函谷关一线也就自然成为秦国的主要防御方向了。
3.可以利用周王室统治的洛阳地段。豫西通道中途的洛阳盆地是周王室的领土,战国时分裂为西周、东周两个小国。对秦和六国来说,采用豫西通道为大军的运动路线还能从中获得以下好处:首先,周室力量微弱,只能保持中立,任凭各国军队假道通过,进军一方出入巩、洛不用攻城夺邑,既节省了时间,又保存了兵力。其次,军队过境时还可以向周索取给养,减少后方长途运输的负担,周通常不敢拒绝。如“楚攻雍氏,周粻秦、韩”。“(薛公)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再次,周王虽然实力弱小,但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还有诸侯去朝见,三晋、田齐称侯还要请周王册封,说明他在政治上还有一定影响。秦若想征服六国,成就帝业,操纵和接替周王室是必不可少的两步举措。兵出函谷,走豫西通道东进,能够顺势控制周室,加以胁迫利用。如张仪所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时机一旦成熟则取而代之,名正言顺地易鼎登极。秦国国君对此方案朝思暮想,视为终生奋斗的目标。言者曾对赵王讲:“秦之欲伐韩、梁,东窥于周室甚,惟寐亡(忘)之。”秦武王也说:“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4.不用涉渡江河。商洛、南阳通道和晋南豫北通道除了路线曲折、距离较远之外,后者还有晋陕边界的黄河天险阻拦。在古代低劣的技术条件下,大军渡过无法徒涉的河流是相当困难的,架桥、舟济都很繁苦,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后续部队和给养的运输也是个难题,渡河的先头部队还会陷入背水而战、被敌军半渡而击的危险境地。秦如选择晋南豫北通道为主攻路线,自然地理条件并非有利,山东六国也不愿走此道伐秦。事实上,自公元前330年秦收复河西失地后,三晋或诸侯联军没有一次敢于从蒲津、夏阳或龙门强渡黄河来向秦讨战的。所以,这条路线也不是秦的主要防御方向。穿过豫西通道则不必涉渡江河,这对军队的运动较为方便,苏秦即认为:“秦之攻韩、魏也,则不然。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5.受到的抵抗较为薄弱。在秦国东进的三条路线当中,豫西的敌人实力稍弱。秦攻占崤函以后,魏在豫西几乎没有城邑,黄河以南的通道沿途都是韩国和两周的领土。周室微不足道,“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兵员本来有限,还要分散防守周边,因此难以抵抗秦的强攻。若求诸侯相,则没有把握,或因路远未时赴救,或应以虚言而兵马不至。来阵者也多是心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不肯死战,如《尉缭子·制谈》所言:“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其实不可得而战也。”所以秦国兵出函谷,进攻豫西通道,沿路遇到的抵抗相对较弱。如走晋南豫北通道,河东乃三晋旧都所在,韩、赵、魏列城参差其间,唇齿相依,赴救解围朝发夕至。历三晋曾是兄弟之国,长期与秦交战,积怨甚深。当时人称“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容易结盟抗秦。而秦军渡河攻城作战则相当艰苦,往往夺取了城池也很难守住,像武遂(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蔺(今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等城曾数次易手。
如经过商洛、南阳通道进攻,当时楚国尚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俗称“天下莫强于秦、楚”。秦军若进攻南阳盆地,将面临恶战,胜负难料。从后来的情况看,公元前312年,楚军攻秦曾长驱直入,破武关,抵蓝田,秦国靠韩、魏相才勉强获胜。此后南阳盆地成了秦、楚、韩、魏四国争战之地,反复争夺了数十年,直到韩国灭亡前夕,秦国才征服了该地。
综上所述,豫西通道对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