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NT$
439.0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NT$
500.0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NT$
653.0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NT$
653.0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NT$
148.0

《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售價:NT$
418.0

《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售價:NT$
347.0

《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在中国平台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本书将视角对准了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快递员。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从资本、劳动者、消费者的角度还原了快递员劳动过程的具体情境,探讨了标准化、数字化的快递公司管理系统如何嵌入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事实上,这套管理系统没有对应消费者的弹性需求,也无法为快递员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供解决方案。因此,快递员需要将系统编进自己在社区营造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下处理和运用好各类复杂的关系,从而在一次次的派送中寻求更大的劳动自主空间,在追赶系统的过程中,找到与系统共生、共存的办法。
|
關於作者: |
庄家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领域为劳动社会学、金融社会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评论》《社会》《社会发展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
目錄:
|
第一章 导言
一、快递在中国
二、关于快递,学界在谈论什么
三、关于“快递小哥”,我们知道些什么
四、快递田野
第二章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中国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蜜月期、红海期和沉淀期
二、快递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中国式快递: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组织形式
一、白手起家: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从0到1: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加盟”模式
第四章 无处不在的系统:资本控制的流程化与标准化
一、以拓扑学原理为基础的物流网络与公司架构
二、标准化的流程与操作
三、标准化如何落地:培训与考核制度
四、如影随形的监控:信息监控系统
五、第三只眼:售后服务系统
第五章 追系统的人:系统与快递员
一、与系统博弈的快递员:追系统与超越系统
二、听谁的?系统嵌入快递员劳动过程的社会基础
第六章 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
一、收件人的“守门员”与门外的“江湖”
二、市场之外的“私人关系”
三、快递员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过程
四、借力打力
第七章 被“管理”的关系:快递员社会关系网络背后“看不见的手”
一、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分而化之
第八章 中国快递路在何方
附录:转运中心操作规范
|
內容試閱:
|
我们现在有点过于“神化”系统和算法了,觉得算法准确、高效、自动,几乎“万能”。但是,快递员面临的现实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系统和算法在尚且不能将这些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都考虑在内的前提下,仍然刻板地要求达到高效率的确定性结果,例如某日某时之前必须把快递送到。因此,解决这些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任务就落到了快递员自己的头上。
未来如何更好地解决“最后1公里”的派送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要从快递员劳动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矛盾出发,考虑从四个方面去变革。
第一,要变革系统算法对劳动过程的管理模式。我们知道,系统管理中的算法逻辑看似是客观的、中立的,实际上,它的内在逻辑中仍然无处不体现着设计者的价值导向,甚至隐藏着一些属于全社会的刻板印象。换言之,对于系统算法应当如何设计、怎样改进,承载的多是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志。普通的劳动者往往只参与执行、不参与设计,只提供数据、不提供意见。因此,引导企业和管理者去开发对劳动过程更加友好、对劳动复杂场景更加包容的系统和算法,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也能够更真实、更有效地执行“新规”,避免简单粗暴地将派送压力与违规责任直接转嫁到一线的快递员身上。
第二,要变革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快递的传统派送方法。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精细化、体验好、品质高的消费。无论是快递行业还是其他服务行业,都应该洞察到这些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避免“一刀切”和“一成不变”的供给服务。比如,有的人会觉得工作时间不便接电话,把快递放在驿站,下班后去拿挺方便的;有的人则认为,没有超期收费的话还可以接受,但把快递直接放在超过一天就收费的快递柜不行;还有的人家里有老人、小孩,根本受不了快递员匆匆忙忙地大声敲门,宁可放在驿站。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系统平台,给予和尊重消费者个性化的派件方式选择;对于重物、生鲜、无电梯高楼层、有较高需求的家庭,可以合理地调整派件费用;可以允许消费者选择喜欢的快递员,甚至根据该快递员的“热门”程度调整快递员的派件费,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快递员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人的自主性”和“人的智慧”。
在快递的具体派送方式中,可以考虑各种灵活的组合形式,来完成“最后1公里”的降本增效。比如,将快递员和兼职零工相结合,现在已经有走在前面的大企业开始采用这种模式。根据2023年冬天我的调查结果,在顺丰和京东的站点,他们大概有10%~20%的兼职员工或日结工。再比如,在一些高档酒店、高档小区,已经出现了“外卖员 楼内送餐机器人”“外卖员 无人机”的人机协同配送组合。我还在想,如果我们将“最后1公里”和社区志愿服务结合在一起,是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社区里的青少年组成志愿服务队,接管小区内的“最后1公里”,快递企业则为社区提供一些活动经费。这样做既加强了社区居民的熟悉和团结程度,锻炼了青少年们的责任感和公益精神,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缓解了快递员的压力,一举多得。
第三,要变革快递行业低价竞争的“泥潭”模式。2023年,大家都听过“不是××买不起,而是××更有性价比”格式的流行语。电商和快递纷纷开启了低价竞争模式,大幅降低了运费门槛,9.9元包邮甚至1.99元包邮屡见不鲜。
2016年我在开展调查的时候,有一个公司老板跟我说,快递业界流传着一句话:“谁不降价谁得死,谁先降价谁先死。”8年过去了,我觉得这句话对当下的中国快递行业依然适用,绝大部分的快递公司还是在“卷价格”。反观快递服务质量、智能化配送等方面,投入和发展都较为缓慢和有限。
低价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收入增长,但长期而言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当所有企业都过分追求低价并以此吸引消费者时,其他竞争者为了保持市场地位不得不加入价格战,通过前期投入和研发来逐渐升级服务质量的赛道也就失去了萌芽的空间。价格竞争是企业饮鸩止渴时的毒药,一旦深陷泥潭,往往就会错失真正广阔的未来市场。因此,如何引导中国快递行业走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赛道,从“卷价格”的旧模式逐步向“卷服务”“卷品质”“卷安全”等新模式发展,可能是主管部门更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
第四,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要挖掘其在快递乃至更多行业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其实,不同快递公司管理下的无数快递员日日夜夜忙碌在派送“最后1公里”的劳动过程中,快递系统记录下了关于其劳动过程的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例如,小区居民的收件数量、收件方式偏好、收件时间等;不同小区、不同快递员的配送路线、阻碍因素、重复配送情况;等等。这些数据未来是否能够形成集成效应和平台效应?就像现在的打车软件一样,在乘客发出派送需求订单后,如果系统允许不同的快递公司中的快递员抢单,通过数据平台实现合作配送、降低重复配送,那么配送效率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