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陶冶教养:从容自在做父母

書城自編碼: 407004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张苙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5635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NT$ 265.0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NT$ 296.0
销售的力量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NT$ 454.0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NT$ 296.0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NT$ 403.0
陈寅恪四书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NT$ 1469.0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NT$ 347.0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NT$ 50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542
《如何阅读一本书(布面软精装)》
+

NT$ 230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涵盖素》
+

NT$ 220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
+

NT$ 398
《校本研修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
+

NT$ 500
《什么是教育》
+

NT$ 449
《自信教育的课程实践与范例——以陈经纶中学团结湖分校为例》
內容簡介:
教养子女,是充满智慧的选择的过程,也充满冒险的刺激,这个过程,有眼泪,有欢笑,始终活泼新鲜,又常常惊心动魄。在资讯极大丰富的亲子教育领域,作者认为,当代父母需要的,不是一个个经典成功范例,不是一连串的必做和别做清单,不是一本教养圣经,更不是根据某一新知而出的指引。而是一个清晰的框架,一个可以帮助父母们在众说纷纭的道理和指引中判断和分辨,并找出适合自己状况的处方的工具箱。

陶冶教养的框架鼓励家长在具体的家庭氛围内,在具体的夫妻关系和语境文化中,打破代际复制,按照孩子成长的节奏,有秩有序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

这本书是献给无数“反内卷”的家长们的。不要再跟风苛求自己,要求孩子,教养本应是美好的良性循环。当聚焦孩子成长的基本面,在每天的生活中,行出良好的教养惯习,父母们就会拥有一份内在的从容自在。从容自在的父母,大概率养得出朝气蓬勃的孩子。
關於作者:
张苙云,台湾大学学士、南卡罗来纳大学硕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从事社会学相关学术研究四十余年,并为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培育后进。教学研究之余,成立台湾医疗改革基金会。退休后任基金会执行长及香港专上学院学术副校长。
目錄
第一篇 陶冶教养的理念与架构
第一章 教养的战略与战术 003

第二篇 聚焦成长基本盘,培养核心能力
第二章 建立爱的能力:亲子情感连结 019
第三章 自律能力:习惯成型,生活轻松 047
第四章 自律能力:情绪的流露与管理 071
第五章 自律能力:行为举止的管与教 095
第六章 自主能力:活泼完整的自我 111
第七章 自主能力:探索的机会与空间 131

第三篇 成长的良田沃土:家
第八章 家的次序与界线 149
第九章 言语:家庭活力的主成分 171

第四篇 教养的硬道理
第十章 有关教养的理论文献以及案例 193

概念集 227

参考资料 233

编后记 239
內容試閱
起心动念写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华人社会这一代家长们拼教养的那股焦虑。养儿育女是为人父母无所逃避的生活日常,面对排山倒海的新知,面对孩子未知的未来,不少为人父母者,寻寻觅觅,汗流满面,期求做得出色。但奋力之余,却常常遭遇满满的困惑和挫折。假如您是其中的一位,我要严肃地说,困惑和挫折并不是因为努力不够,做得不好。相信我,这可不是安慰之词。假如您是抱着输人不输阵的心态在养孩子,我忍不住地想泼您冷水。因为,其心固然可佩,但老实说,结局如何,真可说是天知道。在教养孩子这件事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我的理解,教养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既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必然就有相互宽容、接纳、良善和体谅的成分,并不是倾己所能去付出、去努力就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认识到这层意义,父母们不妨考虑打开这本书,大方地卸下不必要的自我苛求,并由此生出盼望,从容自在做父母。从容自在的父母,大概率养得出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孩子。请允许我多做些说明。

二十多年前,借着参与起草人工生殖相关的规定,我与一群生物医学和医疗临床领域的专家同堂,得有机会一窥生命的奥秘。过程中有很多伦理议题的争辩,借着这些争辩,我扎扎实实地见识到,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人类冒险的性格,也体会到人类以有限的已知,一步一脚印探究无限的未知的勇气。经过生物科学界的不懈努力,人们对于小生命的孕育,以及其资质天赋、样貌、体态之来自父母的基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取得了研究的重大突破。通过进行人工生殖的干预,医学已经能够成功地回应人们渴望为父为母的需求,甚至对某种性别的偏好也可以进行人为的干预。然而,平心而论,人们至今对人类生命孕育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仍然不知未知之大之广。举个例子,父亲和母亲基因各种可能的组合中,小生命取得的究竟是哪一种组合,为什么会是这种组合,其间的机制为何,仍然是人们未能掌握和理解的“随机”。

看来,孩子的资质天赋、样貌和体态,虽然出自父母,却并不能由父母决定,也无法进行人为干预。父母没有决定权,孩子也没有发言权。由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更加谦卑和敬畏的心态,来看待这个全新的生命呢?当面对生命无尽的未知奥秘,我们该如何思考小生命出世后的养育呢?可以理所当然地主张小生命的所有权吗?可以对小生命的资质天赋、样貌和体态指指点点吗?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主张,养儿育女的历程,不妨定位为为人父为人母者与一位所爱的新人小生命共同生活的生命历程。面对全然陌生的新人,父母除了爱他之外,必然存有想要认识和了解他的心态,接纳和尊重他的决心,扬弃偏执和操控,认真以对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面对这位可爱的小家伙,父母们往往想当然地尽心竭力,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成长,最好还能出人头地。而坊间丰富多元且不断更新的教养资讯,尤其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近些年不断更新的研究发现,确实满足了许多求知欲强的家长,满足了他们对科学教养的需求。这些资讯教导孩子如果这样,你可以怎么办,各种问题释疑,为不知何所是从的家长,提供了支持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总的来说,父母面对的这个时代的教养新知,可类比为指尖上的信息,手点几下,信息即排山倒海而来。

不可否认,在信息爆炸的今时今日,家长要搜寻、筛选、消化、判断育儿新知,解开自己养儿育女过程中的疑问并化成自己行动的参照,这过程本身就可能产生一定的焦虑: 我会不会漏掉重要信息?误解了专家的建议?搞错了孩子的状况?当我开始广泛阅读时,坦白说,我也被众说纷纭的各类教养信息打败,这些零碎化、片段化,以条列方式提供各有立论基础的必做和别做,好难消化,好难记住。猜想家长们,也大概率像我一样,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自己要看的,提取那些比较可能做到的建议。

市面上得到大量追捧的教子有方的书籍,我也跟风收集阅读了一些。老实说,阅读中佩服之余,脑中浮起的不是羡慕,而是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看来,书中许多成功案例之所以成功的时空社会条件,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和复刻的。我认为,分享成功案例的最大陷阱是,无论把孩子养育得多么成功,再怎么有经验,成功者的经验值最多也就是个位数。类似这种教子秘笈的展示和吹捧,反而让我生出担心,处在不同时空和社会条件中的家长和孩子,如果全盘吸收这些经验,会不会反而生出额外的痛苦: 为什么跟着这些教子教女的成功秘笈来学习,在我的孩子身上却并没看到预期的效果呢?我的结论是,成功经验分享的适用性必须存疑,通用推论更需要谨慎。
我也试着去收集广为大众推荐且自成体系的课程内容,但是同样发现,一些独特的见解、视角和道理,却往往会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或情境中碰壁,甚至弄巧成拙。更让我失望的是,许多课程对诸多主题间的位阶次序,缺少清晰的思考,存有矛盾冲突的可能性。我的心得是,越是具体实务的教导,越容易掉入顾此失彼、无法兼顾的窘境。

这么说来,难道他山之石不能攻错,不能借鉴?当然不是的。问题不出在这些教养指引和道理,而是教养的本质与这些教养指引和道理之间何以无缝对接的问题。怎么说呢?教养,针对的是孩子的自我,是对孩子的自我说话,是父母的生命与孩子的生命,面对面、直接而且密集的碰撞。养儿育女的独有性和偶发性,使得亲职教养这个课题,难以用一刀切的方式,列出一个公式,开出一体适用的处方,教导父母应该如何。类似刚性的教养守则,不必然没用,但往往也成为家长们的枷锁甚至挫折的源头。想一想,每位父母都各有他独特的成长经历、条件和独一无二的自我,孩子亦同样有他独有的一份,他的自我也处在形成的进行式中。独一无二的父和母面对独一无二的孩子,处在他们特定的时空情境和条件下,这是亲职的本质,也是亲职教导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贴身、手把手,有针对性地咨商教导才能切中家长和孩子特定需求的根本原因。不得不承认,当亲子之间出现问题时,亲职咨商是个高成本的复健工程。

而教养知识的吊诡之处又在于,当教养出现问题时,的确需要具体务实,有针对性的教导才能回应家长当下的需求。然而,这些具体务实,有针对性的教导,当面对变化多端的教养需求时,又容易落入顾此失彼,无法兼顾情境的困境。换言之,立即可用的必做和别做,也未必能方便地适用各家状况,弄不好会让家长有碰壁之感。也就是说,虽然原则性的框架多被视为空洞,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但越具体,越有针对性的必做和别做,又往往会有僵化成为条条框框的危险,越有可能弄巧成拙。

请不要误以为我轻看了他人的经验谈和临床实务知识。我要表达的是,这些洞察和视角,之所以不能视为一以贯之、一体适用的教养命题和公式,传于众人,其原因和教养的独有性和偶发性本质有关。我们必须将这些洞察和视角引申出来的指引和教导放在一个足够宽广的情境中检验和修正,必须清楚、精准地标示这些洞察和视角引申出来的指引和教导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和偶发性。否则,这些洞察和视角就很容易成为固化的教条,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挫折的来源。

那要如何看待这些教养洞察和视角推导出来的教导守则呢?我想到美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 1922—1996)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的论点,这一论点彻底纠正了后人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从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的理论并不是通过命题或公式来传达的,命题和公式只是一个起点,一种方法,协助串起来很多各式各样的例子。而一个一个例子的应用,或体现、或修正这些命题和公式,据以淬炼抽取建立新的科学范型。同样的道理,因应于现实生活的各种具体教养实例和相关研究,由之归纳而得的指引,总归需要与较高层次的原则性框架对话,交互检验。

我认为,当代父母需要的,不是一个个经典成功范例,不是一连串的必做和别做清单,不是一本教养圣经,更不是根据某一新知而出的指引。我鼓励父母避免单单停留在指引层次。现代父母缺的是一个清晰的框架,一个可以帮助其在众说纷纭的道理和指引中判断和分辨,并找出适合自己状况的处方的工具箱。看到这个缺口,我决定用我多年积累的社会科学训练,洞察亲职的本质,同理诸多家长所面对的教养困境,勾勒出一个陶冶教养的框架。

这本书邀请家长们认同这个教养框架所设定的目标,即将教养的标的清楚地放在孩子的自我发展上,以自己的生命成全孩子自我的展开,让他有机会生成有动力、有方向、有韧性的性情。陶冶教养的框架鼓励家长在具体的家庭氛围内,在具体的夫妻关系和语境文化中,按照孩子成长的节奏,有秩有序地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在这样一个宽广的框架下,父母学着跳脱指引,跳脱必做和别做清单,学着因应自己的条件和孩子的特质,和孩子共学,共同成长,从而在家庭中生成活泼新鲜的教养力。我认为,教养子女,是充满智慧的选择的过程,也充满冒险的刺激,这个过程,有眼泪,有欢笑,始终活泼新鲜,又常常惊心动魄。有经验的育苗专家,都懂得小心翼翼地呵护母树,因为他们知道,从健康的母树而出的子树,更有机会存活,也更有机会长成健康的大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被有心成为健康母树的父母看见,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对话。

这本书列举了许多反面案例,对于具体如何做,着墨或许不如您所预期的那么多。别误会,这么做是有目的的。我期待留给父母宽广自由的空间,发挥创意,举重若轻,把握住教养的大方向,找到自己独门专属的做法。这或许也是为人父母的乐趣之一。

从学理和生活经验来看,我意识到,教养最大的挑战不是理性和知识,而是教养惯习。许多人都经历过空有各类教养知识,行出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的挫败。之所以知易行难,是因为教养的关键词不是理性和知识,教养的关键词是惯性(inertia)。而教养上的习惯性做法和反应,其实是一些习而不察、不假思索就条件反射式行出来的养儿育女方式。

最近五十多年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指出,人们的教养惯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原生家庭小环境的代际复制以及社会文化大环境的风潮带动。经常听到许多人回想成长经历时,对曾经受到的教养方式不以为然。不少人认为自己从小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活在别人的期盼之中,承受着经常被别人打分数的压力。也有不少人自问明明对爸爸妈妈有爱,心中却又掺杂了各种情绪,不敢靠近爸爸妈妈。不少人回想自己的童年经历时有着难以言说的悲伤和无助,更在成年后不时浮现自责的愤怒和逃避。也有更多人在等到自己养孩子时,虽然不想重蹈覆辙,让孩子承受同样痛苦,却蓦然发现对待孩子的方式,充满了爸爸妈妈的影子。类似这样的分享,其普遍的程度常常超过我的预期。

家风和教养的代际复制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全然理解许多人在回想成长经历时,浮出脑海的多是负面的伤痛。但我要特别提醒所有想挣脱教养的代际复制的家长,不要将重点放在究责上。孩子已经出生,他不会等到爸爸妈妈究责告一段落再成长。丹麦哲学家Soren Kierkegaard曾说:“生命只能通过回头反顾来理解,但生活必须向前看”,我很同意。追本溯源之所以必要,其目的在于帮助洞察、领悟和分辨许多习而不察的教养做法的源头,从自身的成长经验中,分解出哪些是行不通的,是无益于身心发展的,并意识到不要再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

如何破解固有的教养惯习呢?要知道改变和调整既有的教养惯习,建立新的教养惯习,并不是小工程,更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有道是“要改变,很辛苦,不改变,等吃苦”。大家都听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的养成和改正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决心踏出改变的一步,一定零效果;而无法持久努力,往往也会枉费功夫,前功尽弃。

对此,我想分享两个自己在这方面的秘诀。一是我完全不吝于给自己掌声。当我能做到百分之五,就大大欣赏自己,开心地鼓励自己从百分之五开始往前行,一点点往上加,终有做到百分之百的一日。二是我极力奉行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原则。跌倒固然有情绪,但我总告诉自己跌倒不丢脸,也不意外,爬起来再试,谁怕谁?人生如此,教养惯习的调整更是如此。我想再强调一次,教养的关键词不在于理性和知识,而在于打破无益且行不通的教养惯习所需要的察觉,去突破的勇气,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行动和执行的意志力。通过重复地换挡、刹车、再启动,不断练习,必有建立健康的教养惯习的一日。简单来说,手脑并用,是突破代际复制的关键。
别忘了,教养这事,配偶和孩子是当然的同行者。我常说,人在成年之后仍有两个自我成长的契机,第一个发生在结婚之始,第二个出现在孩子出生之时。结婚成为人夫人妻,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两个人天天共处一个屋檐下,有如彼此的镜子,照出或不自觉的本相。婚后的磨合与调适,促成自我的成长,顽固地坚守既有的认知和原则,往往成为婚姻杀手。而当孩子出生后,初为人父人母的爸爸和妈妈,天天共同面对为你们所生,但不属你们,也未必像你们的新生儿,你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条件下,善用亲子共学的机会,共同开发专属于你们的相处方式。这个新生儿日日生长茁壮,转眼会长成大人,为人父母的也必须同步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调整。同样的,父母固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往往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

许多朋友得知我近两年笔耕的主题是亲职时,都大为吃惊。有些甚至直言:“你没养过小孩,怎有资格谈亲职?”我当然大笑反击:“你需要从树上摔下来,才知道摔下来会痛吗?”坦白说,这本书并不在我的生涯规划范围之内,“亲职”主题也的确非我的学术研究专长。当年在美国念博士班时,曾经略微涉猎亲职课题,终究因为当年的兴趣所驱,舍弃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但毕业后因缘际会,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精神医学、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的同仁多有相关议题的往来切磋,因此当我意识到成书的重要性,开始动笔之际,过去四十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冥冥中好像为这本书的理论思考和架构做了许多准备。当然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足以支撑起全书的内容,查阅每个课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成了其间不可少的工作。坦白来说,定时阅读与亲职未必相关的书籍,以及和朋友、学生日常的谈话,也都带给我很多灵感。写作过程烧脑自不待言,但我满心感谢并享受那种随手拈来、如有神助的创作过程,其间的乐趣和满足,以物超所值来比喻,或不恰当,却的确是我的真实感受。

期待本书提出的陶冶教养框架,能够带给为父为母者一些启发。不要再跟风苛求自己,要求孩子,教养本应是美好的良性循环。当聚焦孩子成长的基本面,在每天的生活中,行出良好的教养惯习,父母们就会拥有一份内在的从容自在。从容自在的父母,大概率养得出朝气蓬勃的孩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