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NT$
296.0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NT$
347.0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NT$
35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NT$
265.0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NT$
296.0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NT$
454.0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NT$
296.0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国内外首次对《三国演义》翻译与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与学术史研究,揭示了《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世界性意义,为国内外《三国演义》翻译与研究了提供最新最全的文献参考,并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本书对《三国演义》翻译与研究的国外文献所进行的梳理和解读,可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范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为今日中国文学文化经典的海外传播贡献启示性思考。
|
內容簡介: |
《英语世界的<三国演义>研究》一书梳理了《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历程及其独特性,探究了其内在发展规律,通过分析英语世界《三国演义》在文体、主题、结构及英雄人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其研究特点及背后的原因,展现了《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史脉络。本书对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成果的整理,可为国内《三国演义》研究提供反观自身的镜鉴。研究中外《三国演义》跨文化异同及其背后的根源有助于促进海外汉学、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亦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经典范例。
|
關於作者: |
王学功,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副教授。主编《公共卫生英语教材》1部,译著1部,主持省校级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19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多次获得包头医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史
第一节 发轫期(1815—1925年)
第二节 过渡期(1926—1959年)
第三节 繁荣期(1960—1989年)
第四节 多元期(1990—2020年)
第二章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文体研究
第一节 历史与小说
第二节 传奇与演义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文人小说
第三章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主题与结构研究
第一节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主题研究
第二节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结构研究
第四章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英雄人物研究
第一节 中西英雄观与英雄类型
第二节 英雄的局限与衬托
第三节 英雄形象与文体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绪论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 的新问题、新材料,运用新材料研究新问题,则成为“此时代学术 之新潮流”。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研究就是这种新潮流。当今时代,中国的新问题是如何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参与世界对话,发出中国声音。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之一是厘清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研究情况,《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英语世界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包括翻译作品、学术专著、硕博士毕业论 文、期刊论文、书评等等。英语世界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指英、 美、加、澳、新等英语国家,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指以英语为媒介 构成的与中国文化迥异的学术共同体。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相关 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尝试对英语世界的《三国演义》 进行全面探讨,并回答三个问题:(1)《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有 哪些研究?(2)这些研究有什么特点,与国内研究有何差异?(3)为 什么会呈现这些特点和差异?
一
作为中国章回小说开山之作和成就最高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赵莹的《〈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发表,研究了《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再创造、评论,探讨了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探索了中日文学交流的规律;陈岗龙、张玉安主编的三卷本《〈三国演义〉在东方》,全面论述了小说在东南亚 诸国的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国内对《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海外文献目录的整理和研究成果的 介绍。
《三国演义》在海外传播的目录学著录可以追溯至孙楷第 的《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和柳存仁(Ts’un-yan Liu)的《伦敦 所见小说书目提要》。他们整理了海外图书馆所藏古本《三国演义》 书目,为海内外版本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王丽娜的论文《〈三国 演义〉在国外》5 和专著《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在国外》6,将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除了整理海外收藏的中文《三国演义》书目,还整理了《三国演义》的12种外语翻译文献,并附有研究参考文献。其中,关于英文翻译作者介绍了15种片段译文和4个译本,并概述了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的研究成果。王丽娜、杜维沫的论文《〈三国演义〉的外文译文》,与之前的研究大同小异。郑锦怀的论
文《〈三国演义〉早期英译百年(1820—1921)》对王丽娜的研究 成果进行了订正和补遗。宋柏年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和马祖毅、任汝珍的《汉籍外译史》在介绍《三国演义》时,基本采用了王丽娜的研究成果。
黄鸣奋的《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在翻译和传播方面未能超越王丽娜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成果介绍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范围扩大至 30 位海外学者的研究,几乎涵盖了当时所 有重要成果。顾伟列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 究》,对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的介绍基本采用了黄鸣奋的研究成 果。葛桂录主编的《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收录了郑锦怀执笔的文章,重点介绍并分析了邓罗(Charles Henry Brewitt-Taylor)对《三国演义》的翻译,研究范围主要限于英国的 翻译研究,并未涉及其他英语国家的研究成果。郭兴昌的硕士论文是目前《三国演义》研究中唯一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三国演义〉研究在美国》,已于2012年在中国台湾出版。郭兴昌首先按时间顺序概述了美国《三国演义》研究的成果,然后归
纳了美国《三国演义》研究的特色。由于源自 2007 年的毕业论文,该书未能涵盖之后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没有涉及其他英语国家的
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评介为主,未涉及与国内研究的对比研究。郭昱突破了《三国演义》英译翻译策略研究的局限,转向了早期汉学家的节译研究和翻译史。她的两篇论文分别研究了邓罗的翻 译与清末民初《三国演义》的节译,她的专著《〈三国演义〉英译史研究》梳理了整部小说的翻译史,完整呈现了《三国演义》从古至今英译的全过程。王燕在19世纪英语世界的《三国演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她的六篇论文分别研究了19世纪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汤姆斯(P. P. Thoms)、艾约瑟(Joseph Edkins)、 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谢卫楼(Devello Zelotos Sheffield)对《三国演义》的译介。这些研究廓清了《三国演义》早期英译研究的面貌,具备文献价值和正本清源的意义。她的专著《19 世纪〈三国演义〉英译文献研究》不仅搜集、考录、整理了一手英语文献资料,将其翻译成中文,还纠正了国内学界因材料缺乏而造成的偏颇和误解。该著作既具有中国古典文学 研究扎实的文献基础,又具有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的广阔视野和理 论方法,拓展了《三国演义》的研究领域。
不难发现,上述研究的共同特点是,整理并考录了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的翻译与研究文献,阶段性地梳理了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文献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试图继续向前推进,扩大研究范围,在研究方法上突出中西跨文化对话,努力深入把握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的整体情况。
二
据笔者目前所见,英语世界产生了大量与《三国演义》相关的 成果,包括译介、著作、论文等,共计 215 篇(种),但对《三国 演义》研究之研究则不多,现有的成果包括两部文献工具书和三篇 综述文章,其中两篇综述由华裔作者用汉语撰写,并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两部文献工具书是杨力宇(Winston L. Y. Yang)等编的《中国古典小说》和玛格丽特·白瑞(Margaret Berry)主编的《中国古 典小说》。杨力宇列出了《三国演义》的6种英译文和 18 种英语研 究文献,并对这些翻译和文献作了简短评述。白瑞在其著作中汇集 的《三国演义》资料更为详尽,列出了10种英译文和 40 种英语研 究文献。在这些文献资料之前,还附有对《三国演义》的评介。评介中,白瑞首先探讨了“演义”这种体裁,指出其融合了史实和想 象,然后她借鉴浦安迪(Andrew H.Plaks)的观点,以反讽的方式审视了三国人物和生活。白瑞还提及了《三国演义》的翻译和研 究,认为邓罗译本出版 60 多年后依然没有被完全超越,并指出英语世界更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形式的、审美的文学研究。上述两部著作总结了英语世界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文献,极具参考价值,为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何谷理(Robert E. Hegel)、黄卫总(Martin W. Huang)和李国庆(Guoqing Li)梳理评介了中国传统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研究情况。1994 年 5 月何谷理在《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中国传统小说研究领域的现状》。论文整体描述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评介了中外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分为 四类:文献研究、参考资料、批评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是何谷 理介绍的重点,根据研究方法分为三类:整体研究、评点与文学 美学研究,以及借用西方批评理论的研究。整体研究中涉及《三国演义》的有夏志清(Chih-Tsing Hsia)的《武侠小说》、马幼垣(Yau-Woon Ma)的《中国历史小说》和普实克(Jaroslav Pr??ek) 的《中国历史与文学》;评点研究中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成果有陆大伟(David L. Rolston)的《如何阅读中国小说》;借用西方批 评理论的研究有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浦安迪的《明代小说 四大奇书》。何谷理对夏志清、浦安迪二人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夏著引领了使用西方语言研究中国小说的新方向,浦著给中国 小说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浦著的贡献超过任何北美学者,是该研究领域学生的必 读书。翻译中涉及《三国演义》的有邓罗和罗慕士(Moss Roberts)的译本。何谷理认为邓罗的译本不够忠实于原文,需要新的学术性译本。何谷理注意到,中国传统小说批评爆炸式的发展,已经在世界文学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并逐渐为比较文学学者所欣赏和认可,传统小说研究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何谷理与黄卫总的文章都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评介了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明清小说在美国的主要研究成果。何谷 理按类别梳理,黄卫总按年代梳理。前者用英语写作,论文发表在 美国期刊《亚洲研究学报》;后者用中文写作,论文发表在《明清 小说研究》。两者都涉及了《三国演义》研究,重点评介了夏志清 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浦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并给予了 高度评价。黄卫总还指出了浦安迪著作中存在争议的地方,对“文 人小说”和“反讽”概念的界定及其适用性提出了质疑。李国庆在 研究范围上继承了黄卫总的论文,用中文写作,并在《明清小说研 究》上发表了论文《美国明清小说的研究和翻译近况》。论文评介 了美国近 20 年中对明清小说的翻译与研究成果,涉及的《三国演 义》研究专著有金葆莉(Kimberly Ann Besio)等主编的《〈三国演 义〉与中国文化》和骆雪伦(Shelley Hsueh-lun Chang)的《历史 与传说:明代历史小说中的思想与形象》。
综上所述,国内外《三国演义》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内相关研究基本集中在文献整理和考录上;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则主要采用西方理论对文本进行文学研究。国内尚未对英语 世界《三国演义》的大量相关成果,如译作、著作、论文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也缺少从比较文学视域深入分析中外《三国演义》研究异同的成果。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看,中外《三国演义》研究本身就形成了一种跨文化对话关系。探寻在“他者”视域下《三国演义》取得的不同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成果及其原因,系统总结其 研究特色、方法和思路,对国内《三国演义》研究和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也将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学构建发 挥重要作用。
三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的英文资料,就我们目前所见,包括48篇译介、52 部著作(部分章节与《三国演义》有关)、29 篇学位论文、16 篇书评、2 篇国际会议论文和68篇期刊论文。译介 材料包括翻译和评述两种,翻译又包括摘译、节译、编译和全译。评述文章,尤其是 19 世纪的《三国演义》评述论文,非常具有研 究价值。著作包括 26 部论著、15 部英语中国文学史、7 部论文集、3 部文献参考书和 1 部邓罗传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语世界至 今仍没有一部以《三国演义》文本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专著,大多 数都以中国古典小说或六大小说为整体研究对象。29 篇学位论文 包括 9 篇硕士论文和 20 篇博士论文,较早的两篇硕士论文为笔者 发现的新文献,中外文献参考书均未提及和收录。两篇论文分别 是 1947 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威尔逊(Delaplane Wilson)的《英译 中国小说一览》和 1949 年哥伦比亚大学加里·李(Gary Way Lee) 的《赤壁之战——〈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记述比较》。最早 的博士论文是 1968 年芝加哥大学布特(Edward L. Buote)的《诸葛亮与蜀汉》,属于历史学研究,最近的博士论文有 2020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国男性气概的重塑:〈三国演义〉中的理想男性》。
本书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首先梳理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的研究史,探究其内在发展规律;然后采用比较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聚焦于《三国演义》研究史所呈现的重要问题:文 学体裁、主题与结构、英雄人物。既纵向描述英语世界《三国演义》 的研究史,又横向对比中西《三国演义》研究的异同,梳理出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明晰的发展脉络,总结其研究理念、方法和特点。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史已二百余年(1815 年至今),历经译介为主的发轫期、专业研究萌芽的过渡期、全面开花的繁荣期 和分化变异的多元期。其研究史大体遵循“译介—文学史—文学内 部研究—叙事学—女性主义—读者接受—多元理论”的路径。
英语世界对《三国演义》文体的研究可概括为三个问题:历史还是小说,传奇还是演义,民间文学还是文人小说。早期汉学家的文体意识较弱,他们将历史与历史小说混用,指代通俗历史,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确定其为历史小说。英语世界的学者普遍接受《三国演义》是传奇文体,源于邓罗译本的经典化。20 世纪 70 年代,伊维德(Wilt L. Idema)提出《三国演义》是文人小说,为浦安迪详细论述《三国演义》为文人小说文体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与论争,体现了英语世界对《三国演义》文体认识的不断深化,并逐步接近小说本质的认知过程。
英语世界《三国演义》主题研究可归纳为四种观点:雄心抱负说、天命循环说、政治主题说和价值观冲突说。天命循环说和政治主题说与国内研究大同小异,雄心抱负说和价值观冲突说是英语世界有关《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的独特贡献。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结构研究均围绕缀段化结构的论争展开,可概括为缀段化结 构、山水画结构、冲突–解决结构、文人小说结构和交错结构等五种观点。
英语世界对《三国演义》英雄人物的研究体现出三种视角与两种态度,前者包括道德、性别和文体,后者包括英雄崇拜和英雄反讽。其中,夏志清从道德视角提出三国英雄皆为个人主义者,体现了西方与中国迥然不同的英雄观,也奠定了英语世界研究三国英雄 的基调。
总之,梳理英语世界《三国演义》研究史,及时整理、吸收和汇通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可为国内《三国演义》研究提供反观 自身的镜鉴。研究中外《三国演义》跨文化异同及其背后的根源有 助于促进海外汉学、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亦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经典范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