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式疗法的刻意练习
》
售價:NT$
408.0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NT$
203.0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NT$
959.0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NT$
1000.0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NT$
388.0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NT$
255.0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NT$
959.0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关心儿童思维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师范生)的书。本书自2001年初次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第十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教育理论创新)二等奖等荣誉。教育即思维生长,教育即智慧生成。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讲,教育本来就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目标。但思维如何培养,思维与知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何谓有智慧的人,教育可以做什么,这本书对这些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思维是什么,我们究竟如何思维,也能从课程和教学的角度熟悉思维课程如何开发、思维课堂何以构建,让“为思维而教”变得可以实现。
|
內容簡介: |
教育即思维生长,教育即智慧生成。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是否善于运用知识未得到重视。当下,我们开始逐步强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育中,每一个人皆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本书从我们怎样思维、关于思维的研究及若干结论、思维课程的开发、思维课堂的构建、改变教师的思维五个方面论述了教师如何“为思维而教”。语言生动形象,案例丰富贴切,阐述深入浅出,有利于教师对思维是什么、如何开展思维教学建立清晰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郅庭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jiao yu 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出版《国家教育发展报告(2019)》《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为思维而教》等专著5部,主编“新时代中国教育战略研究丛书”等丛书5套,译著3部。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
目錄:
|
前言 教育即思维生长,教育即智慧生成............. 001
| 第一章 | 我们怎样思维.................................. 021
第一节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思维 ..........023
第二节 如何发展人的思维 ................................028
第三节 思维是否可教........................................032
第四节 思维究竟何在........................................041
| 第二章 | 关于思维的研究及若干结论................ 053
第一节 思维的心理学假设 ................................055
第二节 思维的教育学探索 ................................063
第三节 思维教学的其他相关研究 .....................084
| 第三章 | 思维课程的开发............................... 103
第一节 学科课程中的思维教学 .........................105
第二节 独立的思维课程 ....................................126
第三节 如何教会儿童思考 ................................132
| 第四章 | 思维课堂的构建............................... 159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转换 ....................................161
第二节 思维课堂的文化审视.............................186
第三节 如何构建思维课堂 ................................193
| 第五章 | 改变教师的思维............................... 209
第一节 习惯性思维的危机 ................................211
第二节 改变教师思维的相关要求 .....................219
参考文献....................................................... 229
后 记....................................................... 2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