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NT$
449.0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NT$
230.0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NT$
499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NT$
755.0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NT$
367.0

《
量子纠缠
》
售價:NT$
296.0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NT$
347.0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NT$
301.0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者亲历了新冠疫情下武汉的封城全过程,他与武汉人民共进退,以外国友人的视角真实记录武汉隔离期间的所见所感所思,见证了武汉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迅速战胜疫情的壮举,用事实、数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巨大努力,对美国对华抹黑甩锅和污名化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驳斥,对中国抗击疫情保卫战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真诚褒奖。
|
關於作者: |
阿德汉,黎巴嫩人,现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定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风暴之前
鼠年
平静如常
汉口: 非典还是流感?
阿德汉, 立即离开武汉!
跨年夜的聊天记录
我还在这个星球上吗?
千问之夜
回到宝藏
第二章 世纪封城
留在你现在的地方
无意中的收获
我的校园生活
惊叫1 月 24 日
我的父亲
激浊扬清
特朗普: 我们赞赏中国的透明度
备战
战斗中的阿拉伯之声
希望曲线
人传人
我们需要知道的事
问题和解答
疫苗出现了?
我不会离开武汉
使馆与外交部的会议
第五天
武汉加油!
疫情是魔鬼
黎巴嫩的危机
武汉街头 一
武汉街头 二
无畏的志愿者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三章 真相与谎言
阴谋论 一
阴谋论 二
这是新冠肺炎症状吗?
从黎巴嫩到武汉
撤侨
幽灵之城?
再回宝藏
武汉街头 三
火神与雷神
春季请愿
双标超级英雄
假新闻
隔离的第二阶段
希望就在前方!
起落
今日数据2020 年 2 月 8 日
恐惧将军COVID-19
第四章 曙光初现
转折点
刚毅美丽的武汉: 今日数据
2020 年 2 月 18 日
新的开始: 今日数据
2020 年 2 月 19 日
胜利的承诺: 今日数据
2020 年 2 月 20 日
你为什么不离开武汉
西方 自由 的代价
疫情波及黎巴嫩
不要惊慌: 今日数据
2020 年 2 月 27 日
玛哈又来了
没有不可能: 今日数据
2020 年 3 月 3 日
希望和爱的勋章
亚洲病夫
第五章 春暖花开
相信武汉终会胜利: 今日数据
2020 年 3 月 7 日
中国病毒
从 查士丁尼瘟疫 到新冠:
拒绝种族主义
我的母亲病了
首次低于 50 例: 今日数据
2020 年 3 月 7 日
军运会
儿子会在父亲之前出生吗?
首次低于 20 例: 今日数据
2020 年 3 月 10 日
革命胡须
武汉仅新增 8 例: 今日数据
2020 年 3 月 12 日
只有医生, 没有炸弹
武汉仅新增 4 例: 今日数据
2020 年 3 月 12 日
是时候承认了
100 块让你起死回生!
第六章 中国为什么能赢
为什么中国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
零: 今日数据2020 年 3 月 19 日
母亲
秘诀是什么?
以人为本
经济至上
我们可以大声说, 我们坚持下来了!
武汉的春天来了
|
內容試閱:
|
本书写作的缘起,来自于一位朋友的鼓励。她建议我把自己在武汉隔离的经历记录下来,她说:阿德汉,如果我们自己不把这段历史写下来,我们的敌人就会去写。她确实抓住了我的软肋。我当初决定不离开武汉,就是为了向外界传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座城市所发生的故事。因此,有必要将我在接受各路媒体采访时表达的观点和我脸书主页上发表的内容详细记录下来,从而为大家还原一个疫情期间真实的武汉。
本书呈现了我从2019年12月31日到2020年3月30日,即从武汉首次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到宣布解除封城令这段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书中,我将以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向读者介绍我这68天来的居家隔离体验。我一直喜欢按时间顺序来讲故事,而不是在频繁地倒叙和插叙,因为这样有助于澄清某些关键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
尽管本书试图涵盖整个武汉封城时期,但这一时期发生了太多故事,我将选择其中最重要的故事进行讲述。
本书摘录了我隔离期间在脸书主页上发布的各项帖文和数据,以分享我的真实体验。为了留住这些帖文和数据的灵魂,我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更改,读者可以根据书中的数据追踪武汉控制疫情的全过程。
在此,我想感谢所有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感谢所有在隔离期间陪伴我的同志和朋友(包括线上和线下),感谢本书的灵魂我的家人们,感谢本书中提到的所有人,感谢所有支持和鼓励过我的人,尤其是杜哈夏姆斯和梅。你们是我写作本书的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