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NT$
469.0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NT$
1367.0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NT$
301.0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NT$
367.0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NT$
35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NT$
485.0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NT$
551.0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关于明清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的专业研究书籍,在江南地方史、地方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价值和意义。全书既有个案探讨,又有整体关照,希望能够从多元的视角,利用丰富的史料重点解析不同时期各种类型互动形态的复杂过程及其对地域社会的影响,进而对明清江南民间信仰乃至江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有所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关于江南民间信仰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主要以明清以来的江南地区为重点,依次讨论明清时期日常状态下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互动的三种形式:即毁淫祠问题、神灵入祀问题,以及地方信仰空间的构建问题等。同时,还研究了明清鼎革时期江南的地方信仰,或可与日常状态下权力与信仰的互动有所比较和提示。
|
關於作者: |
王健,1976年生,江苏常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江南区域社会史。近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独著、参著学术专著多种,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 毁欲何为:明代毁淫祠运动的多元面相
第一节 15世纪末江南的毁淫祠运动与地方社会
第二节 明代中叶吴中士人居官毁淫祠现象
第三节 嘉靖初期毁淫祠与废佛寺政策的实践
第四节 明代地方官员毁淫祠的利益与风险
第二章 祀典内外:神灵入祀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明代无锡县张巡信仰的兴衰
第二节 道光六年请祀黄道婆事件与上海城市社会
第三章 官民共享:江南日常信仰空间的构建
第一节 明清江南的城隍庙与城市社会
第二节 明清以来杭州天竺进香史
第四章 鼎革与信仰:非常态下的江南地方信仰与民众心态
第一节 神佑:想象与记忆中的鼎革历程
第二节 鬼祟:战争与屠戮下的心理阴影
第三节 阴谴:对现实世界的无声抗议
第四节 劫数:对鼎革事件的确认
结语
附录
1.明代江南苏松常太杭嘉湖地区毁淫祠统计表
2.《募建黄婆祠捐疏》摘录(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2003年,笔者初涉民间信仰研究领域时,曾经以江南为例,指出在国家祀典与所谓淫祠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在多数情况下被称为私祀,或可视为历史上江南民间信仰的一种常态。 此后,在2010年出版的专著中,进一步认为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日常的过渡状态、中间状态在明清江南民间信仰的社会史上都是主流,我们要探寻民众的信仰与生活,就必须从日常的角度入手。 因此可以说,追寻历史上民间信仰的一种常态存在是笔者研究民间信仰历史所念兹在兹的想法。
作为地方社会日常的一个侧面,民间信仰日常状态的累积与塑成,自然是多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常常表现为各方利害关系的动态平衡与协调,这一点笔者在前著中也已经有所讨论。
但是受到传统中国国家结构的影响,在所有的因素中,国家权力无疑是最大的变量之一,因此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实则是考察传统中国区域社会地方信仰现象的基础问题与核心问题之一,值得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此前学术界也已经有过较为广泛的探讨。
比较早期的研究如滨岛敦俊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洪武三年城隍改制的研究,指出明初在缺乏社会现实基础的条件下,类似制度的改革效果极其有限,更难以维持长久。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华琛通过对香港新界沙岗天后庙的研究,于1985年发表了《神明的标准化:中国东南沿海天后信仰的推广》一文,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在传统中国,国家通过对民间神灵的敕封,并经由地方士绅的配合,使标准化的神灵得以推广,从而将国家权力与正统意识形态贯彻到地方社会中,进而维持了中华文化长期以来的统一性。 作为一篇经典之作,其研究同样涉及国家权力、正统观念、地方士绅、民间神灵与正统神灵之间的关系等范畴,在相关领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