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镜观中国 1930年代的中国人、中国事和中国景 “走近中国”译丛系列
》
售價:NT$
398.0

《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
售價:NT$
454.0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超人类进化:从仿生到人工智能
》
售價:NT$
403.0

《
九型人格:人人都应该学习的自我认知课
》
售價:NT$
332.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NT$
709.0
|
內容簡介: |
安虎森所著的《产业转移空间聚集与区域协调》由十章组成,可以分为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思考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两个部分。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新思考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出发,主要讨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要素转移以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而以区际非均衡力为主要特征的块状经济,必然导致不断积累聚集力较大区域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这种循环累积关系,而其关键是区域间存在各种政策上的“梯度”。
|
目錄:
|
总序 全球经济格局演化与中国发展转型:1970~2020年
前言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思考
1.1 块状经济的形成
1.2 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
1.3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2.1 引言
2.2 区际差距的形成机理
2.3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所需最小市场规模
3.1 区域产业份额的确定
3.2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所需最小市场规模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际产业分布不平衡与政府的有效调控
4.1 厂商自由选择区位时的区际人际收入变动
4.2 政府有效干预时的总体福利提高和最优产业分布
4.3 政府干预无效时的总体福利下降和次优的产业分布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增长极形成机制及增长极与外围区的关系
5.1 引言
5.2 局部溢出模型概述
5.3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5.4 增长极与外围区的关系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转移支付与区际收入差距收敛
6.1 引言
6.2 基准模型
6.3 税收补贴模型I——对企业提供补贴
6.4 税收补贴模型II——对劳动者提供补贴
6.5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税收政策与区际收入差距收敛
7.1 引言
7.2 模型构建
7.3 政策分析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户籍制度、高房价与城乡收入差距收敛
8.1 引言
8.2 基本模型:弗卢格模型
8.3 模型拓展:城市高房价与户籍制度
8.4 福利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不同群体收入差距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区际生态补偿主体与补偿模式
9.1 引言
9.2 基准模型
9.3 长期均衡与污染外部性分析
9.4 生态补偿模型
9.5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环境标准与产业区位选择
10.1 引言
10.2 基本假设和模型框架
10.3 模型的主要变量
10.4 均衡的稳定性分析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