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理由至上
》
售價:NT$
602.0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NT$
449.0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NT$
499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NT$
347.0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NT$
500.0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NT$
449.0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NT$
418.0
|
編輯推薦: |
20世纪中国文化界第一公案“王国维自杀之谜”、
清华轶事、流离的抗战岁月、大师后代今何在
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王氏后人珍藏图片48张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作序)、 北京清华国学院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推荐,为王国维长女、现居台湾的王东明撰写的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作者多年一直默默收集王氏及其后人资料,并撰写文章回忆父亲王国维。书中对于童年王家旧事、大师清华轶事、大师自杀之谜、以及大师后王氏后人的百年飘零均作了深度的记述。王国维嫡孙王亮系王国维研究专家,也为本书提供了《王国维全集》未收录的珍贵史料,与王东明先生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师珍贵文献一道全景再现了王氏一族百年变迁史。
|
關於作者: |
王东明,王国维长女,小时候曾与父亲一起度过了几年的清华岁月。王国维去世后回到浙江老家,后辗转到抗战后方,最后隐居台湾。多年来作者一直致力于收集有关王国维的史料和联谊散布各地的王氏后人,并撰文回忆纪念王国维。近年来作者更是频繁出现在清华百年等诸多文化访谈现场,并于今年推出了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
|
目錄:
|
序一 台湾“清华大学”陈力俊先生序
序二 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序
前言 悠忽百年:王国维先生与我
上记忆中的父亲
一 追忆先父王国维先生
1.家世背景
2.父亲王国维先生
3.与罗振玉先生侨居日本
4.在日本的生活
5.在上海的工作
6.父亲与清华大学
7.记忆中的清华园
8.清华人物
9.辫子二三事
10.休闲生活
二先父王国维投湖自杀
1.投湖之前的日子
2.投湖当天
3.父亲的后事
4.对母亲造成的打击
5.父亲轻生之谜
6.父亲的影响
三父亲的期望
1.父亲去世后的王家处境
2.对子女的期望
3.八个儿女与孙辈
4.四十年后的香江重聚
下王东明的百岁自述
四 一生回顾
1.我的童年
2.读书生涯
3.乱离八年
4.胜利归来
5.前往台湾
6.成家创业
7.欢乐晚年
五 生活杂记
1.松江女中
2.忆孟师达成先生
3.浙光旧事
4.粽子外交
5.宗教
6.北京七日行
7.病房掠影
8.七十学涂鸦
9.掌厨记
10.节俭与吝啬11闲话服饰
12.摔跤专家
13.高龄开刀
14.痛失佳媳
15.养生之道:活到一百岁的秘诀
16.我的期望
六附录
1.王国维家族谱系及吊线图
2.海宁王氏家谱寻源
3.王国维年谱及著作
4.王东明生平简表
5.九位学生的来信
6.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一
追忆先父王国维先生
1. 家世背景
我的家乡是浙江省海宁县。提起海宁,人们会想起钱塘潮。海宁扼钱塘江口北岸,自古即是观潮胜地,享誉中外。
我的远祖王禀,宋靖康中,金兵攻太原,禀公当时任河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守太原二百五十日,城陷,率众巷战,壮烈牺牲。宋高宗南渡后,追封安化郡王。海宁城里有“安化王祠”,也有一条安化坊街,即是纪念远祖王禀公所设。
王家传至我的祖父乃誉公,家道中落,于是他弃文从商。但在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诗、词、古文,文名扬于乡里。后恰逢有亲戚任溧阳县令,就去当了十多年的幕僚。1887年,我的曾祖父过世,祖父奔丧回里,守孝课子,并且在盐官镇西南隅建了新的住宅。新宅北依小河,南邻城墙,隔城相望,便是钱塘江,离钱塘只有几百米,环境清幽。这所住宅,是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宽三间,共两进;前为平房,后进为二层楼,两进房之间有天井和两厢;前有台门,围墙从四周卫护着。前进正厅,是待客、祭祀的公关场所,卧室在后进楼上。这是一个小康家庭的居住格局。
2. 父亲王国维先生
我的父亲王国维先生,生于1877年农历10月29日(阳历12月3日)。他的童年颇为孤独,四岁时,生母凌氏不幸病故。当时他的姊姊蕴玉才九岁,本身还没有自主的能力,但已能照顾弟弟。
父亲十一岁前,祖父一直在外地谋生,因此,他自幼依赖祖姑母范氏及叔祖母抚养,形成他“寡言笑”的个性。
父亲七岁入私塾读书,十一岁时,祖父奔丧归,遂留在乡里,日夜课子就读。家有藏书五六箧,除《十三经注疏》为父亲儿时所不喜外,其余的书,每晚自塾归,祖父必口授指画,深夜不辍,诗文时艺,皆能成诵。祖父还教他骈文及古今体诗,为父亲日后研究金石、诗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父亲十六岁时考中秀才,与褚嘉猷、叶宜春、陈守谦三君,并称“海宁四才子”。陈守谦比父亲年长五岁。他后来在给父亲的祭文中曾说:“余长君五岁,学问之事自愧弗如。时则有叶君宜春、褚君嘉猷者,皆朝夕过从,商量旧学,里人目为四才子,而推君为第一。余最浅薄不足道,而君才之冠绝侪辈,叶褚二君亦迄无间言。
”足证父亲当时是他们公认的四才子之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