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NT$
245.0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NT$
449.0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NT$
321.0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NT$
704.0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NT$
1214.0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NT$
398.0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NT$
347.0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历史工作者的思虑与用心,往往决定了我们所见到的过去,将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面貌与图像。幸得司马光与他的编撰团队,我们感受到了──“白帝孤”时诸葛亮眼泪的温度,或者西晋末代贵族仪表楚楚具有什么力量。而同样精彩的是,注释者偶尔的感触,随手所写下几个字或一二行注文,却往往成为了我们进入历史世界的路标。照着路标走,将会看到过去世界中许多美好的、哀伤的、精彩的人与事。这些情景产生撼动人的力量,把我们的情志修养带向更高的境界,形塑成明日理想社会的好公民。
|
內容簡介: |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编年体」这种按照时序一年接着一年写下来的史书,可以让读者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效果超过《史记》、《汉书》之类的纪传体。而「编年体」的典范,就是《左传》。司马光认为应该接续《左传》,编写一套上自战国,下至五代,一年接着一年的编年体史书,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事件,宛如一幕又一幕的展现,其中有逐渐兴盛的气势,也有衰败下场的过程。
导读者张元教授告诉我们《资治通鉴》的编辑团队是如何从众多的史料选出他们认为可信、认为应该纳入《资治通鉴》的历史片段──要怎样选取重点,要摘录哪几句话,用怎样的文字陈述等。另外张教授亦强调胡三省是如何解读及注解《资治通鉴》。任何史书上的文字,都有立场、观点和关怀,都是一种「解释」,而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真相表述。当然,不同的解释之中,也有高下优劣之分,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细加辨析。读史的人不能不发挥想象力,遥想当时情景,进入人们心中,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得多一点、深一点。胡三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范。
|
關於作者: |
张元
台湾清华大学荣誉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着有《谈历史话教学》、《简明中国历史》(合着)以及高中历史教科书多种。
谢祖华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平面设计系毕业。专业插画家。爱书人、摄影迷。绘有《风岛飞起来了》、《我爱蓝树林》、《红瓦房》、英译本《橘子红了》等书。
|
目錄:
|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与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张元
千年一瞬 谢祖华
原典选读 司马光原著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
內容試閱:
|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想法,想回到过去,去看看那已经逝去的岁月。我们想乘坐科幻小说中的机器,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我们知道,这个机器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之中,时光隧道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幻想而已。然而,过去对于我们却有着恒久的吸引力,我们总觉得“今天”既是从“过去”演变发展而来,我们总不能对过去一无所知;反过来说,只有知道那已经消逝的过去,我们才能理解今天,也多了一点展望明天的依据。
过去已经不存在了,却未全然消失,它留下了一些片段,一些剪影,以及一些实实在在的物件。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也是事情的载体,只要这些事情值得记载,文字就显现了它的功能。于是,这些所谓“史书”上的文字记载,就成为我们认识“过去”的主要凭借了。所以,我们今天知道的“过去”,不完全是那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而是经过存留、选择、改写,方才记载下来的“历史”。
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文字记录,也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事件情节,哪些要记下来,哪些可以舍弃,需要仔细斟酌;值得保留的这些,如何处理,要怎样选取重点,要摘录哪几句话,用怎样的文字陈述,也需要好好想过。历史工作者的思虑与用心,往往决定了我们所见到的过去,将会呈现出一幅怎样的面貌与图像。
追求理想的时代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中期。时代的特色与氛围,往往决定了这个时期著作的性格与气质。那么,北宋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中国历史上,宋代的出现,结束了整个中古时代,开启了崭新的局面。新的时代,门阀世族消融了,法律上不再有良贱之分,人们基本平等;而且,富贵不传三代,通过科举考试,任何读书人都有机会进入社会的上层。另一方面,各种物品的生产较前增加很多,工商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城市兴起,处处呈现出富裕热闹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想法当然也与前代有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开国的一段时间之后,几十年的和平安定,涵育出一股新风气,一种强调既然读书,就要负起责任的新观念。范仲淹在秀才时,就觉得应该负起天下的责任,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不是一句新的语词,我们在史书上经常读到,但都是朝廷宰相等重臣说的,他们当然要负起天下国家的大任;范仲淹只是一介书生,就说应该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这是过去从未见过的,同一时期的读书人,如胡瑗、石介等人的表现中,我们看到同样的心态。一个新时代的特有气氛,就在范仲淹的一句话中呼唤出来了,这就是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说的“读书人的自觉精神”。
读书人,读什么书?读圣贤的书,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读着读着,穿过表面的文字,稍稍懂得书中的义理,竟然发觉与身旁所见所闻,有着如此巨大的落差,怎么办呢?把我们从经典中读到的道理,在实际事物上加以呈现,这正是读书的目的所在,也是读书人的责任所在。读《易经》,了解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基本道理;读《春秋》,明白人群国家、政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从这里开始,大家进一步、深一层地不断探究,理解愈来愈透彻,意境愈来愈高明,新的概念形成了,新的学说出现了。另一方面,过去不谈的“夷夏之防”,今天不能不谈;过去对中央和朝廷的漠然态度,也应该予以调整,不妨打出“尊王”的旗帜,重新肯定。比起上古、三代,那个典籍中的理想世界、黄金时代,唐代真是治日少、乱日多,是不值得学习的。另外,佛教这个外来的宗教,居然长期盘踞人心,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指导,真是儒者的奇耻大辱,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最重要的阵地夺回来,让圣贤的理念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指针。
过去的世界呢?上古、三代之外,我们知道多少呢?其实不多,大家读《史记》、《汉书》,主要欣赏并学习文章中那宏伟的气势,美丽的辞藻;读两唐书,在于看看辉煌一时的大唐帝国,是怎样衰败的,是外患、宦官,还是女主?其他呢?所知十分有限了。在这样的一个事事追求理想的时代氛围中,人们不能对过去的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怎么说都是有待弥补的缺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