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20世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法中国画家常玉,是一块被历史“有意无意”忽视的璞玉,一个莫迪利阿尼式的悲剧性人物,一个洋溢波西米亚风格的中国艺术家。追求艺术与人生的“真实”是常玉毕生的目标,“我行我素,不媚世俗”是他的艺术理念和生活坐标,“裸女、盆花与动物”是其永恒主题,“简约意境”风格是其艺术核心,“思乡追梦”情愁融为手中之笔描绘出心中图景,贯穿作品的始终。
|
內容簡介: |
常玉,号幼书,1901年生人,祖籍四川顺庆。少年时随父习画,曾师从四川大儒赵熙,习书法。1918年赴日本观摩艺术,结识王季冈。1919年返上海,于“一心”公司设计牙刷包装,乃识图案。1921年响应蔡元培“勤工俭学”号召,与王季冈等赴法留学。在法期间,与徐悲鸿、蒋碧微、庞薰琹、潘玉良、邵洵美、梁宗岱、徐志摩等过从甚密,并与其后享誉世界的毕加索、勃拉克、贾科梅蒂、藤田嗣冶、马蒂斯等交往密切。画油画、版画、漆画以及水墨,并作雕塑,以颇富东方意韵的方式参与20世纪的艺术变革,活跃在当时已是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常玉的作品风格简约瑰奇,多以人体、动物、花卉为题,富有隐喻。1966年在巴黎寓所意外死亡,享年65岁。从1921年去国,仅回乡二次,客死他乡,应是遗憾。常玉善烹饪,并曾发明推广“乒乓网球”,但无果而终。留有素描、水彩、油画、版画、漆画、雕塑等作品一千余件,其生前未有作品结集面世。
常玉性格孤傲,不媚世俗,我行我素,风流倜傥,一生寂寂,不为金钱所役。初到巴黎时家境殷实,生活优裕,可不为画所累。然20世纪30年代之后,家业败落,又卖画无门,亦时或为钱困扰。一生之绘画可分为“粉色时期”与“黑色时期”,均采用线条描绘,卓然不群。有评论说:分不清是巴黎画派滋养了常玉,还是常玉影响了巴黎画派,他们殊途同归,演绎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追求。
|
目錄:
|
青春序曲
少年艺成
留学东京
追梦巴黎
加入“天狗会”闭体
柏林初涉摄影
蒙巴拿斯的游子
相聚在“蜂箱”
学院之外
圆顶咖啡馆恋情
萌动
幻灭
波西米亚式生活
“巴黎艳丽的肉”
上海现代艺术家们
“东方风范”的创立
“粉色时期”
画家和画商
开辟新道路
作为雕塑介入
以“乒乓网球”名义赴纽约
黑色的哀歌
“黑色时期”
冥想与期待
未了之梦:自由精神的求索者
名家评说
庞薰琹说“常玉”
吴冠中说“常玉”
常玉年表
附录
|
|